新鲜资讯

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万众期待中飞向太空。而地球另一边,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也将在7月20日飞向太空,不过美国人更希望贝佐斯不要回来。
为什么人类喜欢探索遥远的太空?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诞生了无数可以应用到生活当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比如纸尿裤、微波炉、GPS导航等等。
所以,科技的发展与思维创新,一直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

这期书单,我们以“创新”为关键词,联合吴晓波频道及各大出版社共同选出10本图书,从制造、城市、思维、商业四个维度切入,与大家一起拓宽视野,“看见未来”。查看详情

1
制造创新

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制造升级完成了西方200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面对中国的崛起,这些年里,美国早就在制造业技术、劳动力、供应链等多方面发力,确保其领先地位,并于今年6月通过了《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从产业、科技、安全、外交、教育等关键领域 “举国”压制中国的发展。
不难看出,谁掌握先进制造业,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话语权。

推荐书目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盘。
本书分析了中国11种区域发展的经典模式,包括张骞在南通的工业化实践、计划经济时期以大庆为代表的工业奇迹、互联网时代下平台经济的崛起与反思、新国货浪潮背后的中国制造升级之路等。
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为本书的总顾问。

@任泽平:《中国基本盘》生动展示了历史画卷,更启迪未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释放亿万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活力!

彼得·沃克曾经访问中国80多次,并与中国的政、商、学界有着广泛的专业交流。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
在本书中,他简明地解读了中美两国在经济、教育、法治、民主形式、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主要异同及分歧根源,分析了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挑战与机遇。

@绿骏马:理想状态下,要想消弭中美之间的误解,所有相关方都需要主动沟通,共同努力。竞争无处不在,合作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2
城市创新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我国的城镇化将逐渐进入到下半场,人口会继续向大都市圈和核心城市群集聚。人口的集聚、资源的汇集、政策的红利等影响着未来城市的升级与竞争。

透过对城市化演进的回顾、对中国各产业集群的探讨,对未来城市社区及城市生活的构想,引发我们对于城市创新的向往与追问。

推荐书目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对未来社区的理解和试验,是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国内外多个国家的城市更新案例,梳理城乡规划学者、建筑设计师、社区经营者等群体的观点与洞察,以期寻找未来社区的中国模式。

@费孝通: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有它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

本书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谎言四个部分探讨了中国城市的兴衰,揭示城市化的逻辑轨迹。
作者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提出了过快推进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治理与后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当读者:一口气读完《城市的兴衰》,感觉理性离我们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中国式的精明增长。

本书探讨这五个区域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路径、产业布局及投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锻造交易成本更加低廉的全国大市场,描绘了我国基于城市群战略的未来发展新图景。

作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中部六省、西三角这五个具有代表性和增长潜力的经济区域,定义为“五大增长极”,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何帆: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个投资组合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如火如荼的年代,我们“超配”了沿海地区,但在全球化退潮、双循环战略启动的背景下,沿海和内地的都市圈将齐头并进。


3
思维创新

政策改革、商业模式以及技术上的创新,都是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驱动力。而当我们着眼于创新背后的个体,会发现无论哪个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推行都和个体的创新思维有着紧密的关系。从认知层面来看,思维的创新俨然是创新体系的核心。

推荐书目

“创新”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觉得疲惫,没有成就感?人工智能真的会取代人吗?
本书把个人的价值观、热情、欲望、能力、创造性重新拉回到经济增长研究的聚光灯下,回答创新源自哪里,又是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

@李稻葵:这本书对中国意义重大,它特别提醒国人,不要只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体制改革,更要注重对普罗大众价值观的塑造,这对于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具有特殊的意义。

管理学家陈春花十年数字化组织研究与实践新作。
本书以数字化生存为背景,探索组织价值重构的未来。从个人和企业两个角度,把数字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和个人成长之道拆分为数字化及其对组织的影响、新个体、新“组织”、新价值、新知识五个部分,完整呈现新的组织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寻找新价值的来源。

@长安:本书有两点让我耳目一新,一是互联网社会下年轻人所产生的“连接大于拥有”的独特价值观,二是如何区分分别心与辨别力。

本书写于罗斯福执政期间,规划了二战后美国科学发展的蓝图,成就了美国今日的科技强国地位。
任正非、施一公等人撰文,分析解读了《科学:无尽的前沿》对他们的影响,以及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面临基础科学和前沿科学被卡脖子的中国来说,具有很高的现实借鉴价值。

@老马:不愧是美国科学政策的开山之作和经典范本,75年过去了,依然值得品读。

4
商业创新

自动泊车、车主身份识别、疲劳监测、手势及语音识别、自动调节光线……随着AI技术在汽车上的大量应用,国货汽车品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类似的场景也正在新国货浪潮中不断上演。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国货品牌快速试错、小步快跑,通过持续的创新,快速迭代产品,获得发展。
核心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正在不断驱动商业创新。

推荐书目

国内第一本全景式记录新国货发展的图书。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三次国货运动中的商战故事为脉络,观察中国百年来本土品牌的崛起,并对正在发生的新国货浪潮做了案例挖掘与价值萃取。
基于对产业的观察与研究——未来十多年里,“新国货运动”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浪潮,并诞生带有强烈中国文化元素的超级品牌。

@钱旭东:一次国货运动,就是国家商业的一度青春期;商业其实比任何行业更野蛮生长、更顽强,所以国货的商战故事更精彩可读,它也是国家的一部“侧史”。

AI发展会造成经济大萧条吗?会致使就业机会大幅减少吗?会对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影响吗?被科技洪流裹挟的每个人,该如何在AI时代做出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家眼中的未来,涉及工作、财富和社会福利,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解读机器人和AI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在回顾前几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后,对不确定的未来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当当读者:究竟人类的下一个时代会怎样呢?经济学家罗杰·布特尔在书中讲述了他眼中的未来,大胆预测了AI时代的工作、财富和社会福利等的趋势。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尽早学习研究,不被时代的潮流淹没。